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前的银行理财市场,硝烟似乎并不太浓烈。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节前最后一个交易周(1月26日-2月01日),275家银行共发行了1868款银行理财产品 (含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8%,较上期仅微增0.01个百分点。
按区域来看,全国只有3个省份的非保本理财收益率环比上涨,28个省份的非保本理财则全数收益环比下降。非保本类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理财最高的收益率,不过也只有4.23%。
而回顾2018年全年,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承压、定价更加穿透、稳健、市场化已渐成常态。普益标准研报指出,面对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正作为银行资管的细分领域异军突起。
春节前理财“不翘尾”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1日至2月4日,共有32家银行发行87款带有“春节”或“新春”字样的“春节特供”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8%。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此类“春节特供”银行理财产品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没有明显差异,收益也仅是稍高出一些。但此类理财产品数量较少,并且可能存在额度限制,因此这种可控的让利模式不会造成银行的资金压力。
魏骥遥建议,考虑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弱,在资金流动性需求不强的前提下,普通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而有投资经验的客户,可以尝试选择银行发行的“春节特供”净值型理财产品。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下半年,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平均测算收益率接近5%,明显高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4.4%左右的平均收益率。
针对往年“揽理大战”的重头戏春节前段,今年银行理财收益并没有走出“翘尾行情”(即收益率大幅升高),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总结了两点原因:
首先,在新规对资金池运作模式限制后,银行需要调整资产久期,而资产久期的缩短直接导致投资收益的下滑,进而降低了理财产品收益的上限。这个影响因素是针对所有类型产品的,但这个因素主要限制的是理财产品收益上限,因此虽然这会导致产品整体收益持续下滑,但特殊时期的产品让利(多数特殊时点产品都是通过,减少利差达到吸引客户的目的)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净值型产品推广。由于过渡期后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将转型为净值型产品,因此银行有意通过收益差呈现的方式,引导客户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这也导致很多银行有意控制预期收益产品的收益,提升净值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结合普益标准2018年5月以后的数据,全市场净值型产品的综合业绩比较基准处于5%附近,且相对稳定,远高于预期收益型产品。
2018年私人银行仍处快车道
普益标准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8.97万亿元,较去年年初的29.54万亿元略有下降。其中,个人理财规模约有22.55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中占比达76.49%,同比提升11.16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银行理财整体规模增速,其实较往年高歌猛进的势头有所放缓。普益标准用“异军突起”来形容银行资管规模承压之际私人银行业务的表现,称其规模仍处于发展“快车道”。
普益标准引用银行业人士的表述称:资管新规落地后,正是高净值客户进行重新选择的关键时期,接下来三年各家银行能 抢占多少客户,决定了未来市场份额的“基本盘”,私人银行业务能力决定了银行在资管转型中的竞争力。高端财富管理市场渗透率低,近年来仍是各家银行深耕市场的重点领域。在银行资管规模承压的背景下,私人银行AUM仍逆势增长。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的私人银行AUM分别较年初增长12.8%、9.96%、9%。兴业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其私人银行AUM达4300亿元,较2018年初增长34%,客户数超3万户,年度增长数创下历史上最高。而“零售之王”招行的私人银行AUM在去年更是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按照目前私人银行业务AUM座次排序来看,已基本形成了以招行为首、四大行紧随其后的格局。
根据资管新规规定,私募产品仅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私人银行客户作为合格投资者的主要群体,抗周期性、高利润贡献率、低资本占用的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资管业务(尤其是私募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处在大零售、大资管和大投行业务的交叉点,私人银行业务如何体现差异化竞争力?
普益标准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银行要注重投研能力:因为从资金端来看,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将划分为公募与私募市场,其投向和运作模式也将更趋差异化;其次要注重配套增值服务:不仅在财富管理,应积极整合其服务资源平台和线上线下的合作渠道,将其私人银行服务延伸到教育、旅行、医疗、养老等非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