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逻辑NO.16
作者:邓新华
本期硬逻辑:1、商誉计提爆雷潮和经济形势和会计处理有关,实际情况并没有特别严重;2、监管过细,容易流于流于形式,且使得上市公司为了应付监管不得不进行各种复杂的会计处理,让股民更难获得真实信息;3、告别监管父爱父爱主义,推动A股市场化。
1月30日, 97家上市公司披露2018年业绩预亏公告,预亏最多超过1亿元的也有71家,其中,近30家预亏与商誉问题有关。本周截至周三共有197家企业披露业绩预亏,业绩变动原因中提及商誉的多达77家,占比达四成。
为什么会出现商誉爆雷潮?原因很多。
很多上市公司在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会形成溢价收购,溢价的部分,会计上处理成“商誉”。比如某上市公司以30亿的价格收购了一家10亿净资产的企业,那多出的20亿就是商誉。
2018年经济形势不好,那么企业就可以趁机计提商誉亏损,把亏损都堆积到这一年,以后的业绩就会好看一些。
另外,财政部有意采用“商誉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按这个标准,企业需要把商誉分摊到每一年,这可能会使得很多业绩不好的企业变成连年亏损,从而触发退市条件,所以有必要一次性把商誉计提完。
理解了以上的情况,至少可以让你放心一点:这次爆雷潮,从短期股价来看,问题也许并没有特别严重。事实上,沪股通、深股通的北向资金仍在净流入,1月单月净流入超500亿元。
但是,本次爆雷潮反映的问题也许比短期股价涨跌更严重。
很多人认为,这次的商誉爆雷潮,说明对上市公司管得不够严、不够深。如果没有这次爆雷潮,还不知道上市公司藏着多少猫腻。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
但其实,上市公司监管过于严密,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很多问题恰恰是监管过严但又流于形式造成的。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经提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没有必要多加限制。他甚至认为,上市公司该披露哪些信息,由上市公司自主决定就好了。股民自己会判断,上市公司为了融资,自然会提供对股民有帮助的信息。监管部门要做的,就是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没有有没有欺诈。另外,让媒体、行业协会、竞争对手等,有充分的舆论监督权。
而在过于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下,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满足监管条件,不得不进行各种复杂的会计处理,这反倒使得信息失真。
就拿这次商誉爆雷潮来说,很多就是因为监管标准、会计准则等方面而引起的。可想而知地,很多上市公司的信息,以前藏着很多猫腻,以后也会继续藏着很多猫腻。对于普通股民来说,要识别这些猫腻,实在太困难了。
同时,也正是因为监管过细,所以反倒容易流于形式。因为监管部门不大可能每一条都仔细地监管。
所以,对于A股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应该更多地市场化。不管是信息披露,还是上市公司其他方面的的治理,都应该让市场交易的主体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不能靠父爱监管。
1月30日晚证监会刚刚推出的科创板标准,在市场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希望这个过程越来越快。
财经新逻辑:用坚实的经济逻辑解释真实的世界。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建立在每一个网友的理性选择上。
网易财经“我的春节”非虚构征文启事
春节在寒潮中到来。
过完春节,世界又将把什么样的未知带给我们?是春潮涌来,还是一切如旧?
今年春节,我们邀请你来讲讲你的春节故事。
从元旦到春节前后,你是回老家了,还是出去旅游了,还是哪儿都没有去?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新的一年里,你感到更有希望,还是增添了更多焦虑?
……
经济无非是柴米油盐的世事。每一个个体的故事,都是经济大潮的折射。
我们希望你能把这些写下来,投稿给我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律动。对于采用的稿件,我们将奉上不菲的稿费。
要求:1、故事贴近现实生活,不需要太宏大叙事。2、文笔流畅即可。3、截止时间:2019年2月10日。
投稿邮箱:chunjiezheng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