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月30日讯 随着年报预告行情开启,近期,上市公司扎堆发布业绩预减公告,随后开盘集体上演跌停,业绩亏损的雷,滚滚而来。
事实上,统观这次业绩下修爆出的雷,多数与商誉减值或者计提损失有关。
众所周知,过高的商誉可以美化公司负债水平,同时也会带来业绩的不确定性,当未来资产产生减值,将会直接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利润。
目前这波爆雷跌停,就是因此引起的。
2018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商誉总额达1.39万亿元,比2017年底高出6.88%。根据网易财经统计,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商誉总额1.4万亿,占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比重超过4%。
其中,有21家公司的商誉甚至已经超过净资产。
(数据来源:Wind)
若以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超过50%为高商誉分界点,那么截止到2018年第三季度,商誉较高的A股上市公司达到1310家,占所有涉及商誉的企业的63%,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比例达到36.6%。
另外,如果按照商誉和上市公司总市值分析,截至发稿,涉及商誉的股票有2077只,商誉规模达到14485.5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近3%。
市场有分析认为,商誉市值占比大于30%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截至今日收盘,面临较大风险的公司已达到611家,涉及商誉规模5236.4亿元。
其中,有8家公司的商誉甚至已经超过总市值,也就是说,他们收购的资产商誉已经高过了自己本身的市值。这8家公司分别为海航科技、天神娱乐、顺利办、联建光电、当代明诚、曲美家居、*ST富控、ST中南。
(数据来源:Wind)
事实上,这次爆并非无迹可寻。
去年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着重明确上市公司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减值测试。
当时,长城研究指出,2014年到2016年间大量并购伴随有业绩承诺,由于对赌协议业绩承诺期一般为3至4年,2018年将迎来大量承诺到期,有可能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
2012年,被称为“并购元年”,从那时候起,A股上市公司商誉规模开始快速增长。其中,2015年-2016年并购达到高峰,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2015年商誉增速高达96.37%。
(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截至2018年三季度,商誉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45万亿元,与六年前相比,相差约8倍。
此外,2019年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了商誉减值改摊销的问题。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
简言之,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支持“商誉摊销”,而非现有的“商誉减值测试”。若商誉处理改为“摊销”,将直接影响企业每年的净利润。
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最新表态,属权威部门一次罕见发声,不排除将成为中国会计准则修订的一种趋势。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东生博士认为:“商誉由减值改为摊销,会熨平巨额减值对企业资产、损益变动带来的猛烈冲击,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利用巨额商誉减值调节损益的空间。部分企业忽视风险的低质量扩张行为,不论是借收购烟雾掩盖自身的减持行为,还是借收购高溢价所进行的利益输送行为,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即便有企业做出业绩承诺补偿,有的补偿金额仍难以弥补减值带来的风险,同时给其他投资者造成损失。”
目前,由业绩下修和商誉减值引起的跌停潮已经持续了两天。今天下午,由于业绩爆雷个股、不断增加,交易所问询/关注函件也纷至沓来,直指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原因。具体如下:
人福医药:交易所要求公司补充披露未在2017年计提商誉减值,而在2018年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原因,并说明是否存在通过减值对当期财务报表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情形。
ST冠福:要求公司说明计提坏账损失、预计负债和商誉减值准备的依据、计提金额的合理性,相关会计估计判断和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飞马国际:说明是否存在通过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对当期财务报表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情形。
骅威文化:要求补充披露2018年集中计提大额商誉减值的原因。
奥维通信:要求披露是否存在通过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业绩“大洗澡”的情况。
晨鑫科技:说明公司2016年和2017年未对壕鑫互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而拟在2018年集中大额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原因和合理性。
华录百纳:要求说明核实说明2017年是否存在商誉减值计提不充分情况,是否通过商誉减值调节2017年与2018年的净利润。
1月31日,所有的业绩预报将披露结束,这波跌停潮也将告于段落,但商誉背后隐藏的问题,还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