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是风口还是浪尖,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2018年P2P行业十分不平静。网贷之家《2018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开篇这样写道:“P2P网贷行业在2018年经历了备案延期到平台加速出清的过程,截至2018年底,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1021家,相比2017年底减少了1219家。”
2019年伊始,监管部门一纸文件(简称“175号文”)曝光,搅动着从业者本就复杂的思绪。监管总体工作要求是: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除部分严格合规的在营机构外,其余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和速度。
对于正常运营机构,监管部门要求,坚决清理违法违规业务,不留风险隐患;且积极引导部分机构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等。
显然,机构退出是行业大趋势,监管部门意图在于加快网贷行业风险出清,此时谈论备案或牌照,未免为时尚早。
那么,对于P2P平台而言,如何应对“175号文”规定?是退出、坚守还是转型?
地方监管行政核查进行中
早在2018年8月,P2P行业启动了合规检查,包括机构自查、行业协会自律检查、地方监管行政核查。总体来说,地方监管行政核查正在进行中。
“去年11月底,监管过来现场检查,我们基本交了所有材料,还没有消息,据说还会有第二轮检查。”上海一家P2P平台高管赵义(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其实,“175号文”印发于2018年12月19日,要求各地在摸清辖内P2P网贷机构底数的基础上,按照风险状况进行分类处置。
“去年12月底,监管约谈上海4家头部P2P平台,包括拍拍贷、你我贷、麻袋理财、厚本金融,之后没有约谈其他平台。当时觉得奇怪,现在想想,并非无迹可寻。”赵义透露,监管主要强调合规问题,并严格执行“双降”要求(注:存量规模和投资人数)。
在赵义看来,这是监管在落实“175号文”,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不过,在另一位知情人士看来,这仅是常规约谈,并无特别之处。
1月13日,北京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霍学文表示,P2P网贷行业自律检查即将结束,行政核查阶段将随后展开,预计在3月底前完成行政核查。
1月22日,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表示,正在推进三项工作:一是依法开展合规检查,二是依法规范退出行为,三是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
“175号文”也牵动着律师等从业者的神经。1月21日,“175号文”在网上传开,服务几家中小型P2P平台的一家律所律师马上转发给了记者,并约见面探讨。
“文件出来第二天,不少P2P平台都在询问了,主要是帮忙解读监管的意图,如何退出,如何转型等问题。”该律师还称,据他了解,有的平台准备备案,有的平台准备转型方案,包括区块链、网络小贷、助贷导流、海外市场等方向。
有进有退:预期备案不足50家
嘉银金科旗下嘉银新金融研究院解读,对于行业现阶段而言,问题平台、僵尸平台毫无疑问要被清退。而对于在营规模小的平台,平台新增业务无法开展,同时整改又造成合规成本上升,压缩其生存空间,退出也许是最佳选择。最后肯定会有一批真正具备实力的头部平台脱颖而出。
虽然如此,1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多家P2P平台如何应对“175号文”,多家平台并无退出计划。
“我们今年还是争取备案,没有讨论转型。”上海一家P2P平台人士表示。另一家P2P平台人士也称:“待收20亿,规模靠前,希望争取备案。文件没有特别具体的影响,内部暂时还没有讨论转型。”
“这个文件杀伤力挺大,预计50家以内能够备案。有些平台还没到那一步,等监管主动劝退。”赵义坦言,“我们领导坚持备案,保证正常运营,不发生风险。据其了解,待收10亿以上的平台不多,50多家,再坚持下,可能有机会。”
赵义这样解释P2P平台的好处:“价值远在10亿以上,比互联网小贷牌照好,跟消费金融牌照差不多,因为没有杠杆要求。”
当然,也有一些P2P平台早已退出,或萌生退意,并非“175号文”之功。
“我们基本退了,没有关注这个文件了。”上海一家小型P2P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8年上半年,由于合规成本过高,以及监管不确定性因素,便开始退出P2P业务。
1月9日,在南通红岭控股总部,红岭控股董事长周世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红岭创投正逐渐退出P2P业务,重心转向财富管理、投资并购、电子商务,以自有上市公司深南股份为核心,开展投资并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