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借鉴、融合下的25个春秋——访公募元老 汇丰晋信总经理李选进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澎湃公募二五载,天高云涌英雄志。
回首众山初心在,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25年,风起云涌、人才辈出。作为媒体人,能够和公募行业的元老级人物促膝畅谈,聆听行业草创时的激扬壮志、高速发展中的精彩片段,收获良多!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见证了25年公募行业波澜壮阔之路的中国公募行业元老:汇丰晋信基金公司总经理李选进。
从无到有 奠基公募制度基石
出生于1972年的上海、刚过50的汇丰晋信基金公司总经理李选进,投身公募行业却已25年。
1997年对李选进而言,是人生的转折点。那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年,中国证监会在广东组织了一次关系中国基金行业基础制度奠基的重要培训,这次培训结束后不久,我国第一部基金法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出台。而这两件历史性的事件,李选进都亲历其中。那年,李选进正式加入亚洲领先的金融机构---怡富集团,负责资产管理相关业务。
1998年,我国公募基金开始起航,怡富集团开始涉足内地市场,李选进成为内地业务团队核心成员,从这里,开启了他作为公募行业元老的25年征程。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起步过程中,外资的作用很大,借鉴了海外很多成熟经验。很荣幸我当时可以参与到这些早期的工作中。”李选进谈起创业初期的背景时,如数家珍,他表示外资很早就想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汇丰、怡富、施罗德、富达等外资机构都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
“亚洲金融风暴后,为了规范行业发展,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不少行业权威认为,应参考国外公募基金行业,引进公募基金制度。记得有次在广东开会,有几家外资机构被邀请去,我也随公司领导一同受邀前往。那时候无所不谈,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李选进回忆到,当时安排了很多海外考察,包括英国、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有高级别领导参加。
“我们当时陪着领导和业内大佬一起去考察海外不同的金融机构,包括和海外市场的监管部门、交易所、公募基金公司交流,他们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我当时还提供了很多材料,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基金行业的整套体系、法规,涉及到申购赎回整套体系、制度安排,这些方面都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李选进认为,国内公募基金制度借鉴的比较多的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原因一方面是都使用中文,而且都是大陆法系,参考法规文本相对比较容易。另一方面,欧美公募基金行业虽然发展的时间比较早,有些方面也比较先进,但和我们的市场发展阶段不符合,而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跟大陆市场环境更加接近。
李选进告诉记者,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优势在于,一开始制度就建设得比较完善,充分借鉴了海外的成熟市场经验,经过了本土化改良之后,形成了包括资产托管、信息透明公开化等等做法,奠定了后来较好的制度基础。
“这其中的核心就是信托精神(Fiduciary Duty),按照信托精神去设计整套公募体制,这是公募基金行业在整个理财大市场里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从弱到强 力鉴海外成熟经验
李选进之后的公募生涯,也都和引进外资,扩大公募行业开放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001年,李选进跟随怡富团队协助华安基金发行了我国第一批开放式基金,这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一次里程碑,这一年也成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投资元年。
2003年,李选进代表摩根集团,参与国内第一批合资基金公司的谈判。“外资对国内公募基金市场的贡献非常大,包括技术、产品开发、制度、理念等。”李选进回忆说,当时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WTO,外资允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当时李选进的老板非常看重中国市场,而那时香港会说普通话的人不多,李选进不但中英文俱佳,还会上海话,有内地背景,机缘巧合下,加入了合资基金诞生的进程。
“从2002年开始,合资基金的交流已经在密集进行了。”李选进细数当时的场景,仿佛仍历历在目:“2003年的圣诞节假期还没休完,老板就说要去上海洽谈合资基金公司事宜,出差住在上海九江路的海伦宾馆,当时非典疫情刚刚在香港暴发。”
李选进回忆说,那时自己每天去九江路111号陕国投大厦11楼和团队一起工作,直到3月底签了合同,4月初把材料做好交到证监会。这次合资经历为李选进积累了非常多这方面的经验。2004年,李选进加入汇丰集团,正是由于经验丰富,年仅33岁的李选进受集团委派,在上海主导了汇丰晋信基金的筹办,并于2005年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合资基金公司总经理。
2005年汇丰晋信基金开业典礼(左二为李选进)
“现在回想,不同的合资基金公司外方的作用差别很大:有些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有些则是深入的战略合作者。”在谈到合资基金的经验时,李选进表示,外资之所以积极参与合资基金,有一些基本假设:首先他们觉得中国将拥有巨大的资本市场,其次随着中国人民的富裕程度提升,资产管理行业未来会有几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当时正是入局的好时机。同时,外资在公募基金运营管理方面有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因此对进入中国市场非常有信心。
“现在看来,中国公募行业的发展既应验了外资的基本假设,也有一些地方超出了预期。”李选进表示,中国市场环境和海外还是存在一些区别,很多海外的经验不见得在中国有效,有些理念可能太超前了。另外,中国本地竞争对手也非常优秀,学习和创新能力很强,他们有一些比较接地气的做法,使其很快在本土市场取得立足地位,快速增长。
李选进总结说,基金公司要长期成功有三个重要的条件:第一是要有成熟的投资者。第二要有成熟的股东。第三个要有成熟的管理团队,这三者缺一不可。
所谓成熟的投资者,就是大部分投资者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投资知识,拥有比较长期理性的投资观念。所谓成熟的股东,指股东有合理的预期,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利益。所谓成熟团队,是指人才是否能够达到专业承信的要求,这和技术、经验、文化都有关系。
“公募基金行业讲求的是长期、专业、稳健,承载着推动普惠金融的责任。如果股东,或者管理团队过于短视,或者有不合理的预期,投资人和公司就会承担很大风险。”李选进举例:“2007年,证监会暂停基金产品的发行工作,不少基金公司通过对老基金大比例分红的方式扩大规模。在市场高位进行这种相对激进的营销活动,长期来看无益于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因此那个时候我们最终决定不进行这项操作。”
李选进认为,股东的支持与理解,基金经理对于公司长期文化的认可,都是汇丰晋信基金17年来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外资协力公募基金行业走了起步的一段,但本土基金公司最终后来居上。”李选进表示,实践中,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合资基金公司都非常重视人才战略。“业内不少人才其实都受到外资影响,或者是从合资公司培养出来的,又能结合本土的优势和策略,所以这些人才后来都在行业内发挥得很好。”他表示,汇丰晋信基金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出色,公司在挑选人才方面比较严格,要保证每个人都能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团队里。其次是基金公司对人才的培养赋能同样非常重要,比如说委派海外专家进行培训,传授专业技术、去海外培训课程等。
“人才薪酬体系方面,国内的一些做法和体系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这方面外资有非常多值得参考的经验,例如必须结合短期和长期因素来建立薪酬体系。”李选进表示,汇丰晋信基金会聘请独立第三方顾问,不断追踪业内的人才薪酬标准,时刻了解市场情况,吸取他人有益经验,为优秀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激励手段。
此外,李选进认为,团队氛围也很关键,组织应该尽量扁平化,大家平等对待,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更有利于形成整个投研团队的合力。
“在投资领域相关的具体技术、产品开发方面,外资对国内市场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李选进表示,汇丰晋信基金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生命周期基金、目标到期型养老产品、第一个低碳主题基金、引入了PB-ROE价值投资体系。”当然不只是汇丰,其他的合资基金公司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引进,这方面外资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李选进表示,在行业运行规则、养老金投资、企业年金、第三支柱、ETF新品种等方面,外资也提供了大量经验。公募基金行业能够快速健康地成长,与善于利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密不可分。
“从这个角度说,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很有必要,因为还有很多经验、技术可以学习,通过引进更多外资机构,让她们来帮助培养本土人才,进一步促进整个行业沉下心去深耕产品和投研。”李选进表示。
从量到质 憧憬行业美好未来
25年,公募基金规模的发展世所共睹,然而,在谈到目前公募行业的短板时,李选进认为,国内公募基金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举例说,国内公募基金海外投资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前几年大火的固收加类产品,如何保持业绩的稳定、持续,还需要不断完善投资体系。
而在谈到对今后公募金行业发展的展望时,李选进说:“要做长期的事情,推长期投资的理念。”他表示,中国公募基金虽然发展了25年,投资者的成熟度依然需要不断提高,很多基金赚到钱,而投资人没赚钱,投资知识普及不足,投资者经验较短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同时,公募行业也要做好对投资者的陪伴,以客户长期利益为宗旨,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汇丰晋信基金非常重视投资者教育和陪伴。”
李选进举例说,公司出了很多基金投资知识普及的书籍,甚至成立了一个网站专门进行投资者教育。”在汇丰晋信基金成立的16年时间里,公司陆续出版了《十大投资金律》、《红楼理财》、《投基三十六计》、《她汇理财》等一系列理财科普书籍,并以“她汇理财”为代表不断拓展音频、视频等多元领域。
“公募基金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应该要考虑怎么样把理财解决方案产品化,而目标到期型的产品或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之一。”李选进以美国市场为例表示,美国401k养老产品里,70~80%左右都是公募基金,而在这些公募基金里,又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目标到期型产品。
李选进表示,现在的公募基金,大部分时候提供的仍是基础产品,需要投资者自己去做配置,而投资者真正需要的其实是一个为他解决投资理财需求的整体方案。“就好比我们给了投资者砖头和水泥,但其实投资者真正希望的是能够拎包入住。”这种从基础产品到解决方案的进化,可能会成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下一阶段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解决方案需要包括组合、配置、平衡等一系列服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专业和困难的,因此需要基金公司主动站出来。目标到期型的产品就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而且从海外的实践来看效果很好,同时也是投资者陪伴的体现。“这或许是行业下一个阶段,或者说我们公司要进一步去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
李选进表示,汇丰晋信基金在2006和2008年先后发行了两个生命周期基金产品,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长期年化回报,相对波动也比较低,投资者体验良好。“养老目标型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经过我们10多年的实践,我们的两只生命周期基金都实现了超过10%的年化回报率,而且这中间还经历了2008年和2015年的市场大幅波动时期,依然取得不俗战绩,证实了生命周期基金这类产品在国内的可行性。”
李选进小结道,公募基金行业收取管理费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是长期的事业,一定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只要质量做得好,长期看,规模不会慢。同时公募行业也是普惠金融很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普通老百姓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果实,这也是汇丰晋信基金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
初心不改 推动金融合作交流
2021年,沪深股通的成交总额创历史新高,同年11月,李选进以总经理身份重返汇丰晋信基金。“作为合资公司,作为汇丰集团下的关联企业,汇丰晋信基金要扮演好桥梁角色,充分利用优势,不断加强香港和内地投资者、同行的沟通,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在养老投资主题方面的沟通努力,促进大湾区跨境理财。”
李选进在谈到新身份赋能内地香港沟通时表示,过去有不少内地机构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想拓展香港业务,但这需要经历从水土不服到慢慢适应的过程,和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一样,可能有一段时期要交学费。
他表示,“境外投资人的特性是更注重企业长期盈利和股价之间的关系,较少炒主题或者概念,估值风格和境内投资者不同,另外他们对换手率也比较重视,海外市场的年换手率通常在100%以下,但内地的公募基金的换手率往往远高于这个水平。另外两地基金产品在收费模式上也有所区别,香港的基金产品通常不收取赎回费。这些差异都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内地产品在香港市场的推广,需要内地公募行业去适应和调整。
“以香港市场为出发点,国内的公募基金行业可以充分学习如何去面对海外投资者,让中国金融机构的出海之路走得更顺畅。”李选进表示,随着香港和内地金融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让更多国外的投资者熟悉中国市场,让他们对中国更有信心,对中国的投资管理行业、中国的基金经理有更好的认识,这成了他现在另一个工作重点。
李选进还告诉记者,汇丰晋信已经从战略上重新进行了调整,把H股和A股的研究团队合并,加强研究覆盖范围。从产业链来说,很多港股上市企业和内地企业属于同一产业链, 公司投研团队已经把A股和H股全部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这对汇丰晋信基金充分发挥研究力量优势很有帮助。“本来只看1000多家公司,现在能看3000家,希望能找到更多好股票,扩大投资范围。”他透露,从去年开始,公司新发的很多公募产品都可以投资港股。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中国的公募基金经理可以管理更多海外资产,一步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投资舞台。”李选进表示,中国人才努力勤奋,条件各方面都不错,先要树立业绩,然后再做规模,这样才能在香港市场、乃至全球投资市场拥有话语权。
多年后的一个上午,当结束了媒体“公募基金25周年”的专访时,李选进想起了和妻子看到五星红旗第一次伴随着国歌,在香港上空高高飘扬的那一刻。那时,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地平线上,一轮朝日,已经光芒四射、喷薄欲出!
记者手记:2023,又一个春天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写完李选进先生的专访,夜色已晚,家人已经熟睡。窗开着,初春的月光好似一层薄纱,想到明天还有一堆稿子要处理,顿时困意全无。
25年前,中国资本市场正蓬勃昂扬地开天辟地,引进海外相对已经完善的制度基础,这成了奠基中国公募行业最有效率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激情、努力、善于捕捉机会的年轻人,弄潮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也由此成就了自己的行业地位和贡献。
历史,会记得他们。
25年过去了,公募行业、乃至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绩斐然:公募行业25年总盈利累计4.36万亿元,累计分红4.08万亿元;基民数量突破了7亿。基金最新规模达27.25万亿元,距离银行理财规模仅一步之遥……
然而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行业中一些痛点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投资者获得感不强、“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投资难度加大、急功近利、过于浮躁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正如飞速上涨的牛市总要喘息整理,公募行业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之点。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的变化,需要我们继承前辈勇于创新、开基立业的精神,在历史中书写自己新的一笔。
去年8月,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我熟记文章那些铿锵有力的句子:
“西方国家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些相对成熟的经验,我们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积极学习借鉴。同时更要看到,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本市场,市场的发展定位、功能职责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必须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的市场基础、投资者结构和法治诚信环境等现实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递相祖述复先谁、新竹高于旧竹枝, 继往开来,是公募人、媒体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新发展理念,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勿忘初心,砥砺前行,是我们不变的信仰。每一篇心血写成的文章,就是我们铺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碎石。
下一个25年,必将更加精彩!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