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封面直播》出品
主持人:李念雪
文:连卫民
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厉以宁是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2018年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在北大执教几十年,他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直至暮年,厉以宁依然奔走在众多场合,为中国经济发展鼓与呼。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在对厉以宁先生的逝世深感悲痛之际,凤凰网财经《封面直播》也邀请到了厉以宁的学生,中房集团原董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进行对话,共同追忆这位经济改革巨匠、燕园低调名师的传奇人生,以及那个风云激荡、熠熠生辉的年代。
在对话中,孟晓苏表示,自己是在1988年有幸成为厉以宁老师的学生,跟随他读经济学硕士,之后又在1993年读了厉老师的经济学博士。孟晓苏透露,厉以宁老师学养深厚,让人敬服,正是在厉老师的影响下,自己才决定从中文系改学经济学。
孟晓苏认为,厉以宁先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巨大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股份制改革理论、“非公经济36条”、非均衡经济理论、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理论等是开创性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贡献巨大,而且很多在后来已经成为政策。
在谈到自己与厉以宁老师等人合著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时,孟晓苏表示,厉以宁老师通过这本书综合性的提出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又纷纷被采用成为现实。孟晓苏认为,这本书还会指导未来。
孟晓苏还谈到了当年在经济学界引起热议的“吴厉之争”。孟晓苏认为,当时实际上并不是和吴敬琏本人的争论,而是针对市场改革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步骤争论。事实和实践证明,在那一轮的争论中,厉以宁老师是站在了正确的一方的。
在对话中,孟晓苏还回忆了自己在厉以宁先生身边求学的那几年岁月。孟晓苏记得,厉以宁老师的讲课风格比较风趣,他经常用一些小故事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对于同学们提出问题,厉老师也都侃侃而谈的回答。而厉老师的课堂也常常是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孟晓苏回忆到,厉以宁在讲课时曾用“自行车理论”和“林冲比武”来比喻中国经济。“自行车理论”即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会出风险,但是太慢了也不行,自行车慢了它就会倒下。而“林冲比武”用来说明,经济发展不能带着镣铐,要给民营经济公平的竞争环境。
厉以宁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巨大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封面直播》:孟总您好,我们了解到您这几天都陪伴在厉以宁先生的家人身边,也非常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我们做连线对话,希望我们能够一同追忆这位中国经济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您在悼念厉老师的文章中也称厉以宁先生是一代宗师,您认为厉以宁先生对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
孟晓苏:27号晚上我的恩师厉以宁教授不幸先逝,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大家都很悲痛,我对各位网友表示感谢。
这几天我一直陪伴在厉老师家人身边,在他弥留之际,我就在病床前头。后来看到病情平稳了,厉老师家人就让我先回家了。但没想到,我回家后那天晚上厉老师就逝世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心头一颤,泪水夺眶而出。
昨天我又陪着厉老师的夫人何玉春老师,他们老夫妻沐风沥雨的这么多年,夫妻俩感情非常好。何玉春老师又流着眼泪跟我回顾了很多她和厉老师在一起的往事。
我是在1988年到了厉以宁老师身边,有幸成为他的学生,跟随他读经济学硕士。在这之后,又在1993年读了他的经济学博士。
厉老师的功绩,这个在网上有很多报道,很多人也都已经知道了。他是中国的经济学泰斗,他是卓越的经济改革思想家、理论家,他也是桃李满天下的伟大教育家。
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学领域的建树很多,而且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开创性的,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贡献巨大。厉老师的这些思想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很多都已经变成政策,有的变成了国家战略。所以厉以宁先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巨大的理论家和思想家。
《封面直播》:厉以宁先生最为大众所知的贡献之一就是论证倡导中国股份制改革,也因此被称为“厉股份”。那么除了股份制改革理论之外,厉以宁先生还提出了哪些在现在看来十分重要的经济理论?
孟晓苏:除了股份制改革理论外,厉以宁老师还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的重要提出人,他是中国发展民营经济、呵护民营经济理论的重要提出人。他关注农村的发展,提出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发展城镇化。
厉以宁老师提出的构建社会公平的思想是很早的,早在90年代初期,我们在他身边读硕士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在前不久,中央在理论学习会上就提出了要研究三次分配理论,要推动社会公平。
中央还提出现在已经到了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这些重要的理论,都是厉以宁教授多年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结合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提出来的。
我在他身边读博士的时候,他鼓励我写房地产发展和住房理论。当时我的身份是中房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当时中房还是全国建保障房建设的国企之一,他就鼓励要写这样的一个论文。这个论文后来在厉以宁指导下完成了,并且很快就转化成了1998年的房改方案。
因为论文完成之后,我就在几个主要部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房改课题组。这几个主要部委就是原国家体改委、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原国家科委、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与中房集团研究所。
我们建立的房改课题组,有很多部委的领导、专家都来当顾问,而我担任了课题组的组长。我们的课题报告源自厉以宁指导我完成的房改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国务院全盘接受,成为1998年房改的主要内容。
通过房改,现在老百姓、老职工能够买到房改房,连最低收入的城镇家庭,他们的住房拥有率都已经达到了90%。而这些成果,包括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保障房建设的这些思想根源,都是来自于厉以宁当年所指导我们写出的博士论文。
还有现在我们广泛使用的一些普惠型的金融工具,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以及现在国务院正在大力推动的房地产证券化REITs,这些也都是由厉以宁教授指导,把这些国外先进的经济金融工具引到了中国。
回顾厉以宁老师的这些贡献,我觉得归结到一点,就是心系人民。他的所有的这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金融创新,都是为了人民大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是为了能够在中国建立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厉以宁曾用“林冲比武”来比喻不能给经济发展带枷锁
《封面直播》:我们了解到,早在1978年,您就已经在北大读书,在北大待了大约10年的时间,能否聊一聊学生时代发生的事情?当时北大最受欢迎的学科是什么?是经济学吗?
孟晓苏:当时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百废待兴。当时在学校里学生们主要关注的是两个学科。一科是中文,那时候伤痕文学比较流行,一些伤痕文学作家写了不少回顾过去的小说,在学生中间比较流行。
另外大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解决民生问题,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中国走出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
在北京大学,同学们都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关注着国家经济的启动。当时厉以宁教授他是经济学系的主力教师,他的讲座我们都很愿意听。厉老师开讲座的时候,大家都得挤着去,阶梯教室都坐满了,有的人坐在台阶上,有的就坐在讲台上。
厉老师从西方经济学讲到中国面对的经济形势,讲到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大家都非常振奋。同学们提出问题,厉老师也侃侃而谈的回答,当时大家就看到了,这是一位学养深厚的经济学家。
我当时就想将来我要能够在他的指导下来读研究生该多好,因为当时我是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在中南海工作了8年之后,我有幸报考了他的研究生。
《封面直播》:当时学生们为什么特别喜欢上厉以宁老师的课,他的授课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在课堂上会经常和学生们互动吗?
孟晓苏:现在回顾那一段时间的求学岁月,回顾我们在北大阶梯教室,听厉以宁老师讲经济史的历史和未来,讲授国外的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比较,回忆起这段记忆,感触良深,心潮澎湃。
正是因为有了厉以宁这一代大师,他们用自己深厚的经济学知识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并且用这些知识来教育我们这一代人,才使得中国经济改革能够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厉老师学养深厚,北大毕业之后,他在图书馆里工作很长时间,有人说是20年,这中间还有他到农场劳动这样一段时间。他在那里就是潜心攻读经济学的这些思想,他的学养深厚,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
他对于各种经济学理论非常的熟悉,而且能够和中国的实践结合。所以他在讲课的时候,他能够讲的纵深很大,让我们像心灵打开一扇窗一样。他对经济学的讲授给我们很多人留下了是非常深的印象,我当时也是因为听了他的讲课以后才萌生了要读经济学的想法。
厉以宁老师的的讲课风格也比较风趣,他经常用一些小故事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厉老师讲的一些生动风趣的故事,让人们很容易理解他所讲的深刻内容。当时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即便是他讲到凯恩斯理论,这些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大家来说也是非常新颖的。
后来他讲了不少很新颖的故事,比如说他用西方的“木桶理论”说明国民经济发展要补短板。他自己也发明了一个说法叫“自行车理论”,用来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不行,会出风险,但是太慢了也不行,自行车慢了它就会倒下。
我记得他在讲到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解除束缚,需要解放思想的时候,曾经讲过一个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说的是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发配到了柴进庄上,柴进拉着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林冲刚刚打了一个回合就退出圈外说不打了,自己输了。柴进说还没打怎么就说输了?林冲说你看看我还带着枷锁,于是柴进给官差施上银子,让他们解开了枷锁。没有枷锁束缚,只需要一个回合,林冲就把洪教头打翻在地。
厉以宁先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经济发展不能带着镣铐。他曾经用这个来比喻民营经济发展,“你不能给它戴着镣铐,你要给它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个道理其实今天我们谈到经济发展也用得着,现在我们经济要发展,但有些政策还在限制着消费,需要打破这些限制消费的政策,让中国经济能够正常的发展。
厉以宁老师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要心系人民大众
《封面直播》:厉以宁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很多人,作为厉老师的学生,有没有和他相处哪些场景或者故事是让自己印象深刻,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的?厉老师对您说过的话中,您觉得对自己影响最大,最受启发的一句是什么?
孟晓苏:我最早接触厉以宁老师时,他就以丰富的经济学学养让人钦佩不已。这以后我在他身边,感觉是待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旁,很多过去我没有接触过的重要经济学理论,就通过这些学习进入到我的脑海,这也指导了我后来的工作。
说到厉老师对我的最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要心系人民大众。我觉得厉以宁老师用他自己的毕生心力来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我刚才说到的市场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城镇化,推动非公经济改革,推动社会公平,这些都是为了人民,特别是为了普罗大众,为了低收入群体,在厉老师身边我受到的一个深刻的教育。
就是他特别关注建立社会保障,他在改革开放很多政策措施都采用了他的这些建议之后,他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的极慢,他提出比如说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生活最低程度的保障,还有廉租房的保障,他要求一定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他还力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他要求要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享有同等权利,拥有同等机会,这些都是厉老师思想里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在他身边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
厉以宁的著作不仅指导过去和现在,也将指导未来
《封面直播》:1991年8月,厉以宁老师与您以及其他几人合著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出版,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哪些讨论?为何选择在当时出版这本书?现在回头再看,书中的哪些理论已经被实践验证?哪些还有待验证?
孟晓苏:这部书一共8个章节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是厉以宁老师考虑了整个谋篇布局,我们这些都是政策建议,而且是面对现在走向未来。
总共八章的这本小说,现在被人称为经济学的巨著。八章所提出的内容都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实现。这些思想有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但最终都形成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在不断的指导着中国经济走向繁荣。
其中我的主张推行市场经济的这些想法,是通过1992年“南巡讲话,在1992年就被中央肯定,同时确定了我们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厉以宁老师所提出的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这些也都很快实现了。
比如国有资产管理这一章,当时早在1991年这本书里就提出了要建立国资委或者国资局,这个目标在10年后开始逐渐落实。同样在这本书里,他就提出了国有资产改革的第二步,是在国资委下边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成为国家控股公司的改革措施,是在最近一些年才实现。
另外科技改革科技创新,厉以宁老师当时就提出了这样的方式,增加科技投入。现在我们国家的科技投入已经不少了,而且我们还要继续增大对科技的投入。
所以我说这本书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堪称经典,主要还是厉以宁老师通过这本书综合性的提出了对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指导意见,而且这些指导意见又纷纷被采用成为现实,我认为这本书还会指导未来。
回忆“改革路线”之争:事实证明厉以宁先生是正确的
《封面直播》:谈到股份制改革,就不能不提到当年在经济学界被热议的“吴厉之争”,也就是股份制改革和价格改革之间的争论。就您所知,当年这场学术上的分歧是怎样一个状况?
孟晓苏:其实在股份制改革方面,它的争论我认为不是发生在厉以宁和吴敬琏之间。吴敬琏老师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改革思想也是非常坚定的。不过就是在步骤上,出现了一个到底还是先启动价格改革,还是先启动所有制改革的争论。
当时是在1988年,我还在中南海里工作,经济学界有一批专业人士就提出来,要推动中国的价格改革,才能让中国迅速的走向市场经济。主体思想也是不错的,但是问题出在操之过急。
当时有个说法叫做“长痛不如短痛”“闯关有风险,关后是平川”,这些还都发表在一些大报上,用这样的心态来推进价格改革,想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没想到价格改革反而引发了一轮抢购潮,居民用手中的货币投票,否定了价格改革。
那么厉以宁老师当时就提出,中国经济改革的失败很可能是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一定是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我们都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道路上,一定要考虑到微观结构的设立,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这些观点后来很快就被验证了。
在1988年到1991年,我们遭受的一次改革失败,就是在价格改革上,事实证明我们不能搞这样休克式疗法的价格闯关。在现在这个争论已经早就被证明了孰孰是孰非。但是中国要不要进行价格改革?也需要。中国的价格改革是在之后完成的。
现在年轻人往往不懂什么叫双轨制价格,当时的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是标两个价格的,一个叫市场价格,一个叫做计划价格。比如当年我在中房公司工作的头几年,原材料都是拿计划价格的,钢材、水泥比市场价格要低一半。这样的方式它不利于给企业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后来我们仍然推进了价格改革。因此这些价格改革的思想,后来也是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实践。当时的争论只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实和实践证明,在那一轮的争论中,厉以宁老师是站在了正确的一方的。
民营企业在中国一定会有光辉的前景
《封面直播》:这些年,厉以宁先生一直在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鼓与呼。2005年2月19日,被很多企业家称为“开创历史的日子”,这一天厉以宁深度参与的“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您能介绍下,当年这个“非公经济36条”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吗?
孟晓苏:其实“非公经济36条”有两个,被人们称为“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这两次还都是厉以宁教授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工作期间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由他推动的,他是主持制定“非公经济36条”的主要参与人之一。
应该说非公经济的“老36条”和“新36条”,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坚定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坚定的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央在推动混合所有制,推动落实“非公经济36条”方面决心很大,而且我们看到它的效果也很好。
尽管现在社会上对民营企业、非公企业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些地方还不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但是现在中央这些政策,包括最近中央的金融政策,也在都支持着中国的民营经济。我相信中国的民营经济将会进一步发展,会焕发活力,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封面直播》:在当前的环境下,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或者说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孟晓苏:前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企业面临困难。而我所面对的企业家更多的是房地产企业家,这些房地产企业家里面,民营企业家遇到困难尤其大,不光是因为他们是民营企业,还因为前一段时间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让这些民营企业遭受的困难比较大。
有人说是不是中国的政策就不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其实不是,不然你看看全国的十大房地产企业里边的头部企业,它为什么都是民营?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一下子负债能够达到93%,能够总资产达到2万亿?还是因为支持政策它们发展。
这些企业家也有些错误判断,银行也有错误判断,这才把他们的负债率追这么高。后来金融政策一改变,一开始限制,就让这些民营地产企业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应该说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到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国家政策在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展方面还是力度足够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资金能够集中到这些企业手里,使他们头部房企?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一旦政策改变,就容易使这些负债高企业受到损失。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历史上中央的这些支持非公经济的政策和思想,同时更要深刻理解最近中央再三提出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这些重要思想。还是应当坚定信心,坚信中国的经济会迅速恢复,民营企业在中国一定会有光辉的前景。
厉以宁的“三次分配”理论指导了中国的共同富裕政策
《封面直播》:同样在1991年,厉以宁先生曾经发表过《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当时就对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释。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厉以宁先生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如今来看,厉以宁先生当年哪些预测得到了验证?
孟晓苏: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推行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一定要造福人民,一定要着眼于共同富裕。有的网友说,当年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就是“一部分人先富”,但是他们没有去细看小平同志的原话。
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后就接着讲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当时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按照厉以宁老师的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一定是不均衡发展,一部分先突破,然后再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
厉以宁老师是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大家,他的非均衡经济理论把包括关于如何推动先富带后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从理论上讲清楚了。
厉以宁教授在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三次分配理论,三次分配理论现在已经进入到中央政治局学习,而且把精神已经向各地在传达,各地都在学习三次分配理论。三次分配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操作路径,也是它的具体内容。
我们未来要走向共同富裕,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走向共同富裕?就是三次分配。即第一次分配是靠市场,第一次分配可以激发活力丹不一定做到公平;第二次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要通过税收法律来扶贫济困,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
第二次分配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征税,现在人们经常争议的房产税、遗产税,厉以宁老师都做过表述。房产税现在经常被人们议论,未来有可能会走向实践。
厉以宁老师在当时就说过,是时候研究中国设立遗产税的时候了。他说遗产税不应当设定太高的起征点,但是总不能让亿万富豪不纳税。征收遗产税不光会创造社会公平,用这些资金可以扶助低收入群体,而且还有利于激励年轻一代努力,不要成为垮掉的一代。
而第三次分配,厉以宁老师认为是道德力量的分配。在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之前,是什么维系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的?他认为道德力量是超越政府,超越市场的。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要建立完善第三次分配,用道德的力量来激发企业家、先进分子带头为社会做奉献,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蓬勃的发展。
现在厉以宁老师的这套理论体系已经在指导着中国的实践,中央正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在提倡学习三次分配理论。我们相信这些理论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摩擦和问题,未来也能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逐渐的消除。中国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大步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
《封面直播》:谢谢孟先生与我们一起缅怀厉老先生,一起回望了那个勃勃生机的年代。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您现在可以回到当时北大的课堂,向厉老师提一个问题,您最想问的是什么?或者您最想对厉老师说的话是什么?
孟晓苏:当年的我们不可能提到如今这么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要是当年提问题的话,同学们可能会问厉老师“你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会怎么看”。
通过大家都悼念厉以宁这件事,我想向社会发问的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按照厉以宁的要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什么时候能够建立起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最低收入保障和廉租房保障?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提给我们自己的。我们应当继承厉以宁老师的遗志,按照他的经济改革思想,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拿出一个比今天更加让人满意的答案。
Copyright © 2008-2020 【新宝配资】深圳海商汇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