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银监系统日均开罚单18张
其中信贷业务违规受罚最多 银行贷款违规“涉房”被开50余张罚单
2018年,银行业最惊心动魄的事,也许就是频频收到监管部门发来的行政处罚书,少则几万元,多则好几亿。罚单无论大小,都会给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带来深重的影响。
2018年以来,银监系统在官网上公布的罚单数量持续增长,处罚力度明显上升。北京青年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官网信息统计,截至今年1月31日,银保监系统已公布2018年罚款单4188张((作出处罚的日期属于2018年),罚没金额累计超20亿元。其中银保监会机关罚单20张(包括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后的14张银行罚单),罚没3.5亿元;各地银监局罚单1072张, 罚没超10亿元;各地银监分局3096张。2018年共有232个工作日,银保监系统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开出18张罚单。
业内人士指出,发审会近期对于拟上市银行所面临的新增行政处罚风险关注度明显提升。多家拟上市银行被发审委问及“报告期内历次行政处罚是否涉及重大违法违规”,或“现有业务中是否存在较大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违规并且面临整改”之类的问题。而已上市银行如果要定增,也会受到同样的“盘问”。
特点1
信贷业务违规受罚占比超四成
从罚单披露的违法违规事实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案由是:信贷业务违规、违反审慎经营、内控管理不严、票据业务违规、同业业务违规、信息披露及上报违规、违规销售、违规转让信贷资产、公司治理不达标(高管任命不合规、不尽责、关联交易违规等情况较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存在缺陷等。
从统计结果来看,作为银行占比最大的传统业务,涉及信贷业务所受处罚的占比超过四成,与2017年大抵相同。同业业务违规是去年监管的核查重点之一,之前很多的“潜规则”——例如隐性担保、借同业资管通道违规处置不良资产等行为也浮出水面。票据违规经过前几年的整治,数量和占比虽然有所减少,而违规销售行为通常涉案金额较小,但是违规行为针对的客户群体可能比较广,引起的舆论关注多,对银行声誉影响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违规行为具有地域集中度高的特征。例如,票据违规中比较常见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等违规行为,多发生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外贸交易多的区域;而“存款变保单”等违规行为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特点2
超30家银行贷款违规“涉房”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30家银行因贷款违规“涉房”,收到各地银监局开出的50余张罚单,罚金累计近千万。
从违规“涉房”贷款处罚对象看,既有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也包括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机构。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平安银行杭州分行、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等多个银行未有效监控信贷资金用途,流动资金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罚款均在30万以上;建行宁波分行因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被宁波银监局罚款20万。
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房”、“涉土地”的违规操作是监管严查严惩重点。在2018年末银保监会开出的多张“千万级”天价罚单中,数家银行业务因涉及资金违规投资房地产或缴纳土地款等行为被处罚。如中信银行和渤海银行也因涉及理财资金或自有资金缴纳土地款领到逾2000万元的大罚单。
2018年初,监管部门就对楼市调控定下了主基调,明确“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严肃查处各类房地产融资行为。8月,银保监会召开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严禁“首付贷”和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特点3
52人被罚“终身禁入银行业”
2018年3月,原银监会下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但是银行内部监管不到位、违规办理业务案件仍屡禁不止。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监管系统至少对52人开出“个人终身禁入银行业”的罚单,对至少1500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取消高管任职资格的处罚,对银行违规行为负主要责任的员工收到的罚单就更多。
据不完全统计,禁止终身从业的银行员工包括高管及普通职员,主要原因大致分为参与非法集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签虚假合同、内控失效、挪用资金、搞假按揭、私用印章内外勾结、销售飞单、审查不严等方面。
文/本报记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