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叁里河 作者:江大桥
美团创始人王兴之前评论中国经济的时候说:“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这句话被传为朋友圈的金句。梁建章也用了一句类似的话评价人口出生率,不过听起来更加惊悚:“2018年可能是未来一百年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
虽然大家早有准备,多个渠道已经吹过风了,但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这个数据后,相关话题还是上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头条。按照网上的推算,中国2018年的生育率可能只有1.05左右。
在2017年之前,受益于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连续8年提高。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21日发布的数据,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这样回应时说:“生育问题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育龄妇女的规模、结婚年龄、生育年龄,还有经济社会因素等等,是比较复杂的。”
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生娃和养娃是实在太贵了。
2018年有媒体晒出过《中国十大城市生养成本排行榜》,里面算的是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北京和上海排在第1名和第2名,分别是276万和247万,三四名深圳和广州的也超过了200万,杭州、南京、武汉分列5、6、7名,在160万至180万之间,第10名的长春,也超过了120万。
对于“养娃”这件事情,恐慌的人不在少数。穷有穷的养法,富有富的养法,不一定都是这么贵,但相对过去来说,肯定是近几年越来越贵了。
比如,武汉有个网友,在2017年的国庆因为自己开始带娃就算了一笔账。她回忆,2010年的新闻里,武汉养娃7岁前的成本是年均2万;2011年成本骤增,从怀孕生子到大学毕业,至少32.9万;2013年新闻变成了“网传武汉养个娃成本160万”。2017年她自己算了算,一年仅孩子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每个月在3000元上下,一年下来也接近4万。这里还算的是公立学校,没有参与任何教育培训的情况。
凤凰财经去年做过统计,虽然没有前文提到的200万那么夸张,但也在74万至96万之间,稍不留神就是百万打底。以文中数据为参考,分成接个阶段:
怀孕生产,大约在1万左右;
0岁~3岁,大约20万;
3岁~6岁,8万~20万;
7岁·18岁,30万~40万;
18岁~22岁,15万。
怀孕生产阶段如果算上28天~56天的月嫂,这个数字恐怕就更贵了。按照杭州月嫂的价格,无论平台或是私人,1.2万~1.5万28天是最基本的了,北上广估计更贵,往下城市则会稍稍减少。同时,这里算的都是公立医院。如果是私立医院,费用大概为5万~8万。
0岁~3岁阶段,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请保姆,二是家里有人全职。
保姆价格一线城市至少在每个月4000元~5000元,三年下来就差不多12万了。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全职,之前的收入就要减半了。再加上奶粉、零食、水果等每个月1000元,纸尿裤、玩具等每个月400元,还有早教、疫苗和其他医疗费用。
3岁~6岁幼儿园期间,普通民办5000/月,普通公办3000/学期,再加上每个月的1000元~2000元的兴趣班。三年下来,在加上饮食、服装、读公办学校,差不多12万。
再往后,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的费用有差异,但加上课外辅导、补习班、兴趣班等等。初中和高中,补习依然是大头,就算只补三门课,一节课200元每周一次,补课加复习资料的开销也超过10万。初中高中一起,大概在30万~40万之间。
大学的组成相对简单,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再加上一些技能培训,整个算下来,4年也要15万左右。
比如2018年山东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总共花费84.16万元。
这还没有算学区房呢!
北京上海就不比了,以杭州为例。以上公立学校的“老破小”60平左右的,至少要250万~300万,比如翠苑、采荷之类,好一点的学军边上的学区房,贵的可以卖到600万。
所以无论怎么算,中国中产阶级的孩子,只要是出生在三线以上的城市,都是妥妥的“百万人民币”的宝贝。这个水平已经追上他们的美国同行了。
美国农业部2017年报告中,美国中等收入家庭,抚养2015年出生的孩子一直到18岁,需要花费不到24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算大概是162万人民币。这里不包含上大学的费用。
报告显示,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大概在5.92万美元至10.7万美元之间,收入低于上述范围的家庭可能会花费17.5万抚养小孩,大约120万人民币。收入高于10.75万美元的家庭,则花费37.2万美元抚养小孩,大约256万人民币。
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养娃成本比上一年增长了3%,美国人也经常抱怨。但是中美人民之间的收入可是相差了大概7倍。搜狐一文中的数据提到,按照大学前的抚养成本,中国是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低,但算算其他国家的平均收入,中国养娃是真的贵了。
比如在杭州生活的夫妻,按去年8月智联招聘公布数据,杭州月薪大约平均在8500元,夫妻双方加起来到手估计1.5万,甚至可能更少。按每个月1万左右的按揭来算,2个人一个月可能就剩下5000元可支配。
中产阶级陷入养娃的军备竞赛,原因有很多种,归根到底还是公立教育投入不足。
数据来源:wind
以首都北京为例的教育投入占北京公共财政支出,历年都在10%左右。在2015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新西兰这一数据为21.6%,韩国16.5%,美国也有13.6%。
2018年10月教育部官网公布《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经费达4.3万亿,占GDP约4.14%。美国教育总支出占GDP约7.2%,这里还没有计算汇率和人口。
北欧国家人均GDP都在5万美元以上,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是世界生育率洼地,甚至被认为有“亡国”的可能。但在1994年,北欧最低总和生育率继续突破1.8。之前有媒体在文中写到,北欧三国生育率,瑞典1.93、挪威1.8、芬兰1.75。
丹麦和瑞典总和生育率走势图
这要归功于社会民主党上台之后,北欧普遍执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
比如瑞典在产假方面,婴儿出生后,父母可享受480天的带薪假,每个孩子到18岁为止每个月都有补贴费等;丹麦,夫妻双方加起来可以享受最长52周的生育津贴,其中父亲最多可以领取34周的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最高可达工资的90%。
而这些,都是国内大部分父母想都不敢想的。梁建章们一直呼吁的“鼓励生育”、“生育补贴”就是受到北欧国家的启发。
但是我国的问题显然比北欧更复杂。我国和亚洲的先发国家类似,都存在高房价问题,这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原因。
新华社数据,韩国2018年新生儿总数大约32.5万名,总和生育率首次跌至1以下,继2017年后再创新低。日本也是一样,据共同社报道,从生育率来看,2017年的综合生育率为1.43。界面报道显示,日本2018年出生的婴儿为92.1万人,连续三年不足100万人,为1899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两个港口城市,香港的出生率接近1.1。新加坡《2018年人口简报》中提到,整体生育率从2016年的1.2跌至2017年的1.16。经常全民派发“糖果”的赌城澳门和韩国一样,生育率屡屡跌破1。
美国房产公司Zillow的一份报告显示,“房价每上升10%,生育率就下降1.5%”,并且这一现象在美国的大城市更加明显。随着美国房价的上涨,除了买房时间推迟之外,女性选择生育的时间也相应推迟:2010年,美国初为人母时的平均年龄为27.7岁,到2017年美国年轻妇女选择做母亲的平均年龄推迟到28.7岁。
普遍高房价的亚洲,可能永远不可能像北欧一样,仅仅依靠福利和补贴就把生育率提升到同样的水平。城市化率都太高了,2014年的统计中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93%,韩国超过82%,美国在81%,当时中国只有54%。
《人口学刊》在2016年发表的《中国的城镇化如何影响生育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一文提到,“城镇化对生育率下降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而且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文中还提到,“户籍人口—城镇化”对本地生育率影响较大,而“流动人口—城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很大,说明人口流动是生育观念传播扩散以及生育率地区差距缩小和收敛的重要原因。
根据东南亚的情况,出生率和城市化率呈现非常明显的反比关系。中国的城市化率相似的马来西亚是1.9,不过马来西亚的华人出生率也低至1.1。中国分省来看出生率和城市化率,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过去山东的出生率很亮眼,但是经过两年棚改之后也急剧降低。
目前只有广西的出生率还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多次肯定广西的传统价值观和生育文化的原因。但是同样是传统价值观和生育文化保存较好的福建,已经和全国均值没什么区别了。这两省的城市化率10%以上的差距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广东部分城镇化率较低的区域也是生育率比较高的。
但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转移过多的农业人口,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城市化率到70%以上。房价也是中国金融稳定至关重要的一环,稳房价和稳金融都成了政府明年的重点工作。我们还面临着减税的重任,单边增加生育补贴和医疗教育开支更是短期内不现实的目标。